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这个学生(学号41)是IT公司的高管,学习经方也就是兴趣爱好,不过时不时会分享点医案,有时候还挺有意思的。
这不,昨天(2017年7月17日)分享了个小医案,有点意思,干货不太多,但态度很重要。
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这个学生(学号41)是IT公司的高管,学习经方也就是兴趣爱好,不过时不时会分享点医案,有时候还挺有意思的。
这不,昨天(2017年7月17日)分享了个小医案,有点意思,干货不太多,但态度很重要。
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这是学生104的医案
2017-03-14 19:28:46
位xx,女,35岁身高153,体重63公斤,不喝酒,不熬夜,不手淫。现在最难受的是每次来月经有发热,37多点,但这次发热还有两侧腋前下疼。最初发病记不清了,以前以为是感冒。吃过中药,不知道是什药,得过肾结石,颈椎病,没长期用激素,有时会输消炎水来治发热。不出汗,怕冷。无皮肤病。面色稍暗黄。有时颈椎难爱。发热时打不起精神,不想吐,无骨节疼,有时腰,颈推疼。有时反酸。不打嗝,没有肠鸣,不口渴,喝水不多,不觉得累,不打哈欠。口苦有时会,无咽喉干,不会耳鸣,听力不下降,眼睛不红,小腹有时痛,有时不痛,胃口可以。饿了想吃,能吃下。小便少,不尿频。大便2到3天1次,不太干,成形,睡觉可以,爱做梦,喝热水,不吃冷食,没有备孕,易感冒,这次13号是月经第一天,20多天来1次。乳房没有不舒服,无硬块,月经准时,色暗,量少,无血块,无异味,没有痛经,没做过人流,生过小孩,坐月子好。没放节育环,没有结扎。不吃避孕药,不打黄体酮,不吃减肥药。红色区没发现异常。
2017-03-14 19:30:07
舌苔没有了,这个在老师指导下治的,细看看,此类的很多。
2017-03-14 19:30:43
觉得特别,就发上来了
2017-03-14 19:38:33
给她3付某药后,稍好转,但还是发热,头痛,颈椎及背痛。又给予3付某药大药,三诊时给予5付,以往每个月要感冒几次,如今奇迹般的好了。
2017-03-14 19:57:42
第一次,柴胡加龙骨牡蛎,第二次,葛根汤,笫三次,葛根汤。
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今天分享的这个医案,是我治疗学生的医案。
这个学生,四十岁了,自学中医多年了,接触伤寒论也有段时间了,时不时也会用点经方,觉得效果不错,所以决定深入学习经方。
这个学生自己得了肝硬化两三年了,看了不少医生,自己也试了不少方剂,效果不理想。我看他试的经方,估计已经占了伤寒论经方的三分之一的样子了,但是没有理想的效果。
我接手之时,主诉大概是这样的:
现在感到难受的是恶心,口苦,肚子有不消化的感觉,发闷,右边胸胁隐隐约约的有点痛。上腹部的胸骨深呼吸的时候有点痛,晚上睡觉时乳房之间的胸骨会不经意的痛。但是没有胸闷压气的感觉。腋下的肋骨有时会有隐痛的感觉。吃完饭后半个小时就开始有点恶心、有一种想要倒的感觉。但是不吐,每天都会又要倒的感觉,坐着的话基本感觉不到,但是有时站着就会感觉到晕,有一种想要倒的感觉。血压低压80高压110。老是感觉疲软无力。
因为今天主要不是分析医案,所以其他信息就不再贴出来了。于是开了柴胡桂枝汤。若干天之后,有了下面的对话记录:
遇秋认为,经方是古代医家的经验精粹,它的配伍精妙,如果我们没有搞懂经方的配伍的原理,随个人喜好去加减变化,只会导致疗效不佳。与其这样,不如不变。这个学生之前也吃过加减过的柴胡桂枝汤,但无疗效。同样是吃真武汤,用了生附不行,用了炮附就效果明显。不正说明经方不容随意加减变化吗?
我相信配伍是有最佳状态的。比如煮饭,水放多放少都会导致饭不好吃。比如豆腐,要做出好豆腐,卤水和豆浆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,不会因为在南方还是北方,不会因为是现代还是古代而有所区别。由此联想经方的配伍,难道不是一样?
遇秋认为,学习中医,得先培养固化思维,就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方剂应该怎么使用,某味药怎么使用。如果原本方剂都不会使用,就妄谈加减变化,很难学好中医。
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对于懂经方的来说,看标题已经能猜到大概用什么方了。
我们先来看医案,最后再来讲解一下:
谭某,68岁,男,住院号4209,身高170cm,体重65kg,无抽烟酗酒。
现在最难受的口干,大便难以解出,口干症状约有20余天,自诉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,每次要喝大量水(约500毫升)才能解渴,每日喝水量约2500~3000毫升,夜间因口干需起来喝水2~3次,每日早上解大便一次,难解出,觉肛门胀痛,刚开始后大便成粒状,硬,之后像面条一样细,曾服过中药(具体方剂不详),诉服中药前几天大便易解,条状便,之后又如前。
平素不出汗,怕冷,怕风,手脚温,关节无疼痛。
舌苔黄厚,舌中间一竖纹,有精神焦虑紧张,食欲好,近1月夜间睡眠约3~4小时,于睡眠时会突然出现心跳不止,休息后可缓解,小便有时会有刺痛感,排尿后症状缓解,尿量多,尿色有点黄,脐下有时会有阵发性疼痛,现无。无胸胁苦满,无头晕头痛。
皮肤干燥、脱皮。
既往有高血压病2级病史,服用相关药物治疗,血压控制平稳。有糜烂性胃炎、胃息肉及肠多发息肉并行息肉切除。
2017.2.6
方案:先喝白虎汤,至不口渴,再喝大承气汤
2月7日
今天口干好一些,诉解出很多大便,开始是颗粒状,最后为稀烂便。
2月8日
喝白虎加人参汤2剂,诉口干症状减轻,喝水量明显减少,今早4点喝泻药,解大便10多次,行了胃肠镜检查。继续喝白虎加人参汤。
2月14日
喝了4剂白虎加人参汤那个病人,现在症状口渴还是明显,大便开始颗粒,之后变软。
2月13日,病人自己又去找中医开了个方来吃,具体方剂如下。
2月17日
用了大承气汤配方颗粒1剂,昨天解了4_5次大便,稀烂便,口渴症状应该是有好转,但患者不承认,我问他每天喝多少水,他说喝差不多2水瓶(以前是3瓶),主要是晚上口干,白天基本不口干 。
这个病人对人不信任,他说昨天去凉茶铺喝了2杯凉茶,又去买了什么清热颗粒,他说那个大承气汤好难喝,我让他再喝一剂。
2月18日
现在白天基本不口干,夜晚还是口干,起来喝水2_3次。他说喝了大承气肚子绞着痛,然后就要去大便。
2月20日
现在白天基本不口干,夜晚口干也好了很多
恐攻下太过伤津,大承气汤加麦冬生地各三两。
2月22日
基本好了,出院
这个医案是我学生(学号68)提供,这个学生是某医院的西医的住院部主任,一直是西医,半年前开始跟我学经方,目前使用经方越来越娴熟,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,都通过经方解决了。
比如这个医案,通便西医也有泻药,但并不能解决病人口渴的问题。而且,按照西医思维,通便和口渴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。但在中医这里就有关系,而且是大关系。
那么这个医案的学习要点在哪里呢?
1、为什么先喝白虎加人参汤?
一是:伤寒,若吐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二是怕直接用大承气会导致津液枯竭,毕竟也是老人了。
2、阳明燥热非芒硝不可
不管是石膏也好,病人自己抓的竹茹、鱼腥草等寒凉的药物,都不能清掉阳明燥热,只有芒硝才能担当此任。至于西药的泻药,更是没有清热的功能。即使是中药的番泻叶,也只是通便而已。所以不是只通便就能治好阳明病的。
3、病人对医生信任很关键
这个病人对医生是不信任的。有效果又假装说无效。中途还自己去找中医开方。当然,最后治好了,还送红包以示感谢,被拒收了。这已经是若干年前的思想了,类似这种病人是比较多的,总是觉得医生会坑病人,殊不知现在医院也有很多机制在监督医生的处方用药。这种思想其实是害人害己,不管怎么样,既然住院了,就更要相信自己的医生,
说实在的,虽然现在有不少西医也慢慢开始学习中医了,但真的愿意用中医帮你解决问题的还是很少,不说别的,用一剂中药才几块钱费用,基本没有绩效可言,对于医生的收入来说,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。所以愿意用中药的西医,肯定不会想着坑人了。
4、最后为什么要加麦冬生地?取增液承气汤之意,以防太过伤津。
提醒:文章内所提及的方剂或中药使用方法,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和学术探讨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,非专业人员请勿套用或试用治病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否则,一切后果自负!
2017-02-28 22:14:12,学生29冯医生在群里分离了他的一个心得:
今天有幸参加了我院脑病科的疑难病历讨论会。
患者男性,84岁,主诉头晕伴行走不稳10入院,头晕头沉,无视物旋转,无复视,无摔倒,与体位活动无关,自觉走路如踩棉花感,无恶心呕吐,上述症状呈持续性,无发热,无肢体活动障碍及麻木。
既往冠心病病史15年,高血压病史10年,颈椎病病史10年,平素口服药物控制。无糖尿病肝炎结核传染病病史。
心率55次/分。
颅脑DWI未见明显异常,颈椎胸椎退行性病变。
初步诊断:1.双下肢无力原因待查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?后循环缺血?缺血性脑血管病?颅内占位?低灌注?副肿瘤性综合征?多系统萎缩?2.高血压病 3.冠心病。
每个病的确诊和鉴别都需要大量的影像学和检验学的支持,很多项目还需要送上级医院检查化验。
患者住院7天,病情略有好转后家属不愿意再继续检查而出院。
参加完病历讨论(我是作为旁听)感觉是那句话,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,中医让你糊里糊涂的活着,西医确诊一个病需要大量的化验影响作为条件,最后可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确诊了,再告诉你治不了。中医收集的是证,如果这个是我的病人,我可能会用真武汤去试试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阵阵欲擗地者。
我没有说西医中医孰强孰弱的,这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擅长不同的领域,我想说的是中西医对于疾病治疗的理念真的差别很大。